首页
>服务三农>组织建设
滕州市供销社: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打造抓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14:11

信息来源:山东省供销社

浏览次数:

滕州市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强基强能”工程,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将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党委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发展生力军。

滕州市供销社拥有干部职工1410人,社有企业31家,社有土地787亩,社有资产34.41亿元。2023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9.3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75亿元,利税5835万元,荣获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百强县级社、山东省供销社综合改革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夯实组织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做实基层社。强化县级社行业指导,加快实施提升改造,实现对基层社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探索推行“省农服鲁南公司+丰谷农资+基层社”联采分销、“三兴物流+基层社”物流配送、“盐业总公司+基层社”代理销售等7种社企合作发展模式。目前,16家基层社全部自营,下设52个中心店,11家基层社被全国总社评为“基层社标杆社”,5家基层社被省社评为高质量发展基层社。

二是育强社有企业。15家市直企业为市社全资控股公司,在经营范围上,除保留了日用品、农资、农产品、食盐、土产杂品、烟花鞭炮等传统主营业务之外,拓展了电商、物流配送、汽车检测线、服装城、宾馆、汽车4S城、家具城、房地产开发等一些生产生活服务的项目。累计投资14.7亿元,建设运营了锐泽康中央厨房、腾众汽车4S城、尚水祥云、供销大食堂等补链延链强链项目。

三是优化网络布局。依托线下实体网络优势,提升完善市级综合集采集配中心1处,建成集商品仓储、冷链物流、电商运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发展镇级综合服务站15处、村级服务社160处,各类经营服务网点总数达到536处,形成了市镇村三级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布局,畅通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流通。

二、深化综合改革,做强主责主业

一是保供惠农,擦亮供销农资“金招牌”。以全国供销合作社“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为抓手,坚持“育龙头、健网络、优服务、强保障”的工作思路,积极融入全省农资供应服务体系,发挥了农资保供稳价主渠道作用。龙头引领聚势能。省市县三级共同出资3000万元,成立山东供销农业服务集团鲁南有限公司,打造全省供销社在鲁南地区的农资流通集采配送中心、应急保障基地和农药储备中心,提升农资保供稳价和应急保障水平。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推动丰谷农资公司持续做大做强,代理鲁西、联盟、诺维尔等十几个农资品牌,丰富农资商品供应品种。布局网络夯基础。启动运营市级农资集采集配中心2处、镇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6处、村级农资服务社160处,初步形成了“县有中心、镇有站、村级有社连成串”的三级农资网络体系。精准对接优服务。加大“点对点”直供直销力度,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一增双减”等良技良法,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用定制服务带动销售。2023年全市供销社系统供应农资21万余吨。

二是合作联农,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积极探索“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难题,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探索“供销社+村集体+农民”三方合作发展模式,在全市粮食主产区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实行统一运作方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标准、统一销售加工、统一融资保险等“五统一”模式,采取“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农户及企业三方共赢。目前,全托管土地7000余亩,2023年帮助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满足个性服务需求。筹资5269万元,建成运营为农服务中心16处,整合各类农业机械500余台(套),联合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大地供销公司等,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年服务110万亩次。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全系统全托管土地和流转土地,实现了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降低规模经营风险。

三是流通助农,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在日用品经营方面,由滕州供销超市公司牵头,对下属20家直营店实现了全部自营商品的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加盟及合作的服务网点,主要商品配送率达到70%以上,从源头上保证了供应商品的质量,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及过期食品的出现。在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推进与东风集团农产品产销对接,由市供销电子商务公司为主体进驻中智关爱通平台,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了供销严选等平台账号。建设占地1800平方的滕州市农特产品展示平台,展示展销“滕韵佳物”“滕味善品”特色产品,并建成冷库30余万立方米,实现农产品错峰销售。建设新东谷中央厨房、锐泽康中央厨房、供销大食堂等项目,拓宽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渠道,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把废旧家电回收、废弃农膜回收业务融入到基层社服务网点,在全市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7处,年购销废旧钢铁8200余吨、废旧有色金属350余吨、各类旧家电回收1300余台。在物流配送方面,搭建起以零担物流为主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通网点170家,对上嫁接山东宇佳物流渠道资源,实现“货收全国”“货出全国”。推进“交邮供”融合发展,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三、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动力

一是守好社有资产家底。按照“政企分开、社企分开”要求,组建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立完善《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党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18项规章制度,开展资产清产核资、合同专项整治等工作,实现资产盘活、利用、融资等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合同签订时限要求,最长的不超过12年,每3年租金递增3%—5%,实现由“守好家底”向“做厚家业”转变。全市社有资产总额与2020年相比增长31.5%。

二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年初印发《工作要点》《企业经营目标》等通知,定目标,定任务。年底对各企业销售、利润、经营情况等业绩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兑现企业经营者的薪酬及奖惩。2022年对企业基本薪进行了调整,标准由原来的2600元调整到4200元,工资实现翻倍。2023年综合业绩考核兑现绩效薪93.4万元,其中最高金额为20.77万元。

三是引育并举强队伍。围绕破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设立大学生见习岗等方式,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研究出台《市直企业选拔优秀人员到基层社任职的意见》,选拔聘用企业优秀人员到基层社任职。同时,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后备人才充电培训,提高履职本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舞了干部职工士气。近三年优化充实人员164人,其中,双向交流23人。

四是化解难题促发展。抓住市政府非正常缴费企业依法破产工作的机遇,本着“化解问题、安置职工、盘活资产、重组发展”的原则,实施16家基层社破产工作,核销免除养老本金及滞纳金约1.03亿元,将514亩土地变更为出让土地。同时,新成立15家社有企业,承担起原基层社为农服务的有关职能和作用,确保供销社资产不流失、阵地网络不丢失、经营业务不损失、骨干队伍不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