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三农>组织建设
从“跟跑”到“领跑” 邹城市供销社二次创业重塑为农服务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1日 09:48

信息来源:山东省供销社

浏览次数:

2000年以来,邹城市供销社原有的16家社有企业和19家基层社全部破产改制,基层服务网络收缩、功能弱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邹城市供销社主动寻求转型,坚持不放弃、靠改革、敢创新,踏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经过不懈探索与实践,成功开拓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加快实现由“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一、重塑服务架构,激活发展引擎

(一)深度整合资源要素,打造领航龙头企业

创新采用“上下联合投”模式,争取济宁市供销社出资650万元,多方筹措1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680万元,成立两级供销社控股的龙头企业山东匡衡湖智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县级集配中心1处、镇级综合服务站13家、村级综合服务社60家,发展合作网点300余家,形成县有龙头企业、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2024年,该企业成功入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山东省供销社农资保供重点企业。

(二)积极引入多元资本,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发扬合作精神,秉持合作理念,大胆引入社会资本,联合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出资创办、入股参办、服务带动等方式,积极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全面解决服务主体单一、服务资源紧缺、运营机制不健全的难题,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现拥有总社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5家、县级示范社6家,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精心培育专业团队,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起梯次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源源不断地输送智慧与力量。建立“60-70”供销智囊库。全面摸排原社有企业、基层社员工底数,组建10名“爱供销、懂经营、会管理”的供销企业家队伍,运营管理新成立的控股企业和重新恢复重建的基层社,持续做强农资保供、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建立“80-90”供销人才库。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吸引和培养300余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才,拓展植保飞防、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等农业科技服务,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精准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二、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版图

(一)全面推广“双社融合托管”模式,开创发展新局面

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撂荒等问题,深化推进村社共建,全面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程指导村党支部领办集体性质专业合作社,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由社有企业与村委签订托管服务合同,进行统一的土地经营管理,采用“保底+分红”方式,实现农户有分红、集体有收入、企业有利润的多方共赢。2023年以来,已与15个村签订土地托管服务合同,将2.3万亩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种植,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2024年底,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0余人次,人均增收1500-2000元,给农户发放分红23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余万元。

(二)全力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引领行业新趋势

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创新推出“三化融合”的现代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服务内容集成化。构建“耕、种、管、收、储、加、销”全程服务链,明确各环节服务标准和价格。通过集采联采、直供团购等方式,年均销售化肥2万余吨、农药300吨、种子30万余亩,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90万余亩次,平均每亩为农户降低种地成本200元-300元。服务手段智慧化。组建无人机植保飞防大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服务大队,配备200余名飞手、300余架无人机,建成1处无人机4S店,形成标准化服务能力。2020年-2024年,年均承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飞防20万亩,市场化作业30余万亩,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显著。率先在济宁市供销系统开展水肥一体化试点工作,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建成3000余亩标准化果蔬基地,实现“肥随水走、精准滴灌”。通过智能设备按需输送水肥至作物根部,减轻农户劳动强度,提升农产品品质,实测数据显示,果蔬产量提高10%-15%,节水30%-40%,亩均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示范效应突出。服务方式定制化。推出“服务套餐+个性点单”组合模式,围绕良种选购、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智能灌溉、机械化采收、农产品收购等全过程托管服务,打造全环节托管套餐,农户可依据自身种植特色、农时安排或特殊需求,自主勾选服务细节。重点针对邹东丘陵地区地瓜种植户的需求,增设脱毒种苗繁育、增产肥料套餐、农机作业等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深度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针对村集体产业基础薄弱的发展瓶颈,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全面构建“供销社+社有企业+村委”产业扶持模式。组织社有企业深入调研行政村优势,积极盘活村委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发展村集体特色产业。2023年以来,指导社有企业投资120余万元,盘活武家庄村、小石村闲置的房屋资源3000余平方米,建成石磨面粉、手工煎饼、花生油等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形成“种植+加工”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模式。2024年,通过系统内的农产品展销中心,举办的“邹供优品”惠民消费进村居活动、社区团购活动,武家庄村生产的石磨面粉、花生油等产品销售额突破60万元,小石村生产的手工煎饼等产品销售额突破20万元,帮助村集体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筑牢服务根基,稳固发展底盘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积极争取上级供销社和邹城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连续3年纳入总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争取资金530万元。积极向邹城市委、市政府汇报,与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单独明确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资金补贴等政策,为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专门方案,全面提高系统内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二)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强化服务承载能力

按照市场化与组织化兼顾的运营管理思路,全面构建“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阵地支撑。已建成为农服务中心8处,正在建设2处,每处为农服务中心均具备不少于4项服务功能,辐射行政村10个以上,为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保障服务品质升级

创新采用“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全面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打造“农担+粮食全产业链+农户+银行”金融服务模式。2024年以来,积极发展粮食全产业链项目,主动对接山东省农担公司,为社有企业量身打造《山东匡衡湖智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供应链项目融资担保服务方案》,争取授信4000万元,有效解决系统内服务主体以及服务对象的融资难题,为全国首例粮食全产业链授信贷款项目。

经验启示

邹城市供销社秉持“红色供销 惠农利民”理念,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提升服务领域和质量,有力推动了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进程。

一是加强联合合作,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为改变为农服务网络“线断网破”的局面,更好地服务“三农”,邹城市供销社的首要任务是重塑为农服务体系,织网补链,完善服务网络。为此,邹城市供销社以总社“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为导向,通过领办创办、开放办社等途径,大力培育社有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联农带农,持续巩固并深化社村合作、社企合作等多元联合模式,聚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

二是立足服务农业生产,解决“干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供销合作社主动服务大局,扎根农村,服务“三农”。邹城市供销社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夯实为农服务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农业服务龙头,深入推进“耕、种、管、收、加、储、销”一条龙托管服务,持续提升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及全程托管服务能力,统筹推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优化发展路径,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双社融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居间服务作用,组织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集中土地成方连片,供销社一体化托管服务,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土地托管由服务个人向服务组织拓展,由帮助农户节支增收向与农民、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转变。同时,加大水肥一体化、良种育繁推、植保飞防等农业科技应用,创新“供银担”金融助农方案,进一步夯实服务支撑,提高了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供销智慧。